7月9日,社区环保公益课堂活动继续深化,实践团围绕“垃圾分类”和“塑料降解”进行了主题宣讲。“废纸、塑料瓶、电池、果皮、脏衣物…… 这些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垃圾,哪些属于可回收物?哪些又是有害垃圾呢?”小王老师拿着精心制作的卡片,用生动有趣的语言向孩子们抛出问题。在她的耐心讲解下,孩子们知道了这些垃圾的来源,更明白了如何通过正确分类来帮助 “地球妈妈” 减轻负担。大家纷纷举手,争当环保小使者,想要为保护地球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。
紧接着的塑料艺术品讲堂更是让孩子们兴致勃勃。这节课队员们引导孩子们动起手来,将一个个废弃的塑料瓶变成了一朵朵塑料小花。当这些精美的塑料艺术品在孩子们的手心绽放时,他们的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,“变废为宝”的环保理念也在孩子们心中悄然发芽。
(上课前实践队成员与孩子们的合照 杨佳怡 供图)
(实践队员引导孩子们进行垃圾分类 杨佳怡 供图)
(孩子们制作的塑料艺术品 杨佳怡 供图)
7 月 10 日上午,实践团的队员们再次来到共享菜园的实验田。他们此行有两个任务:一是在田垄间加种新鲜的薄荷,二是对前两日种植的万寿菊的防虫效果进行初步统计。队员们将万寿菊附近粘虫板上蚊虫数量与对照组比较,发现万寿菊附近蚊虫数量明显偏多,这一现象让队员们感到非常诧异,同时也激发了他们深入研究的兴趣。大家纷纷记录下数据,讨论着可能的原因,表示后续将就此进行更深入的观察和研究。
中南大学能源与工程学院“绿育共生”三下乡社会实践团
(队员们正在加种薄荷 杨佳怡 供图)
当日下午,恰逢驻村书记来到共享菜园考察,团队聚焦乡村能源现状与低碳发展路径,对香山新村谭书记进行了一场专访。书记介绍,社区通过 “节能宣传 + 入户指导”的模式推动绿色生活:倡导使用节能家电、合理设置空调温度;定期开展用电、煤气安全检查,筑牢安全防线。
在可再生能源利用方面,书记坦言仍存挑战:此前试点的光伏项目因效益未达预期暂未推广,目前垃圾焚烧发电是村内主要的可再生能源产业。“希望能有专业力量指导我们优化能源结构”,书记的期待让队员们深感责任在肩。
(队员们对谭书记进行专访 杨佳怡 供图)
至此,中南大学“绿育共生”实践团的“零碳”之旅线下考察部分告一段落,但队员们零碳的脚步永不会停下。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对环保的热爱,用青春智慧助力着乡村的绿色发展。在宁乡的这片土地上,童心与绿意交织,田间与梦想共舞,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正在缓缓展开。
意见反馈
×